“智慧城市”首轮大战:跨国巨头败北

2015-02-02 09:58:38   点击:
  发展 列为主导产业,出现了过热的苗头。  部委点名:警惕智慧地球陷阱  在工信部点名之前,中科院几位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务院,呼吁国家命

  “发展 列为主导产业,出现了过热的苗头。”


  部委点名:警惕“智慧地球”陷阱


  在工信部点名之前,中科院几位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务院,呼吁“国家命脉的系统不能由外企掌握”,这是其后国内对IBM“智慧地球”项目发生连锁反应的导火索。


  郑长春没料到,现在各地市长看到贝尔信版本的“智慧城市”,反响会如此强烈,“都是跟市长谈,‘智慧城市’是个战略,必须要市长这一级才能拍板。”


  在很大程度上,郑长春应该感谢IBM,正是后者提出了“智慧城市”的原始版本:“智慧地球”战略。“智慧地球”战略诞生于2009年1月28日。当天,IBM的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抛出这一概念。


  彭明盛将该战略定义为: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、铁路、建筑、大坝、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,将物与物通过互联网相联,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,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。


  不久,IBM开始在中国广泛推广“智慧地球”概念,游说各级政府采用。


  作为“智慧地球”的载体,“智慧城市”概念很快在中国四处开花,IBM相继和昆明、南京等多个城市达成了合作意向。


  有资料显示,过去一年间,IBM在中国的“智慧地球”已中标多个重大项目工程。譬如,沈阳、南京、广州、深圳等国内“智慧城市”的建设。此外,IBM还在济南等地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团队。


  “IBM提出来‘智慧地球’,说物联网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把它发展成物和物之间的信息化,这个我们是完全赞成的。但是,我们买了它的设备,它在万里之外就可以知道你设备运转的状况,实际上掌握你的机密。”在5月23日的一个论坛上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指出。


  “最典型是前年微软的黑屏事件,它借口说别人用它的盗版软件,就对所有用它软件的计算机黑屏45分钟。我们的计算机大量采用微软的软件,硬件又是英特尔的,还有什么秘密可保证?”李毅中说,“西方提出新的理念本身是正确的,但我们也要提高警惕。”


  这并不是李毅中第一次对“智慧地球”提出警示。


  早在一年前,时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在2010年4月经贸形势报告会上就首次明确提出,要警惕“智慧地球”的概念炒作以及可能导致的国家信息战略安全。


  记者从独家渠道获悉,在工信部点名之前,中科院几位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务院,呼吁“国家命脉的系统不能由外企掌握”,这是其后国内对IBM“智慧地球”项目发生连锁反应的导火索。


  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参与单位,工信部的“炮轰”,让IBM在国内推进“智慧地球”项目时受到了很大阻力。随着今年IBM“贿赂门”事发而宣告失效,“智慧地球”在中国更是成了一个烫手山芋。


  抢抓时机:本土企业暂时领先


  “IBM的报价太高,在实际竞标中很难竞争过本土企业。”神州数码“数字城市”本部高级经理张洛告诉本报记者,“本土企业有成本优势,决策流程短,合作方式也十分灵活。”


  记者了解到,IBM此前与各城市签订的协议多为备忘录,实质上推进的工程屈指可数。IBM的网站资料也显示,IBM已经和国内20多家城市有过接触,但绝大部分项目没有后续进展的公开消息。


  本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,大部分正在兴建“智慧城市”的中标厂商,从公开信息中无法获悉名单。


  实际上,国内厂商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。